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皆辛”,见《灵枢》卷八第五十六《五味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九,惟编次前后稍异。自“肝色青”至“五味所宜”,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二《脏气法时论》。自“黄帝问少俞曰”至“走肉矣”,见《灵枢》卷九第六十三〈五味论〉。自“五味”至末,见《灵枢》卷十二第七十八《九针论》,又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气篇》。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谷气津液,味有五种,各入其五脏,别之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于胃。
胃受水谷,变化以滋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其气,故曰皆禀①也。
平按:《甲乙经》“伯高曰”作“岐伯对曰”;无“水谷”二字。“禀”下,《灵枢》有“气”字。
①“禀”,萧本作“秉”,今据仁和寺本改。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五味所喜,谓津液变为五味,则五性有殊,性有五行,故各喜走同性之脏。
平按:《甲乙经》自“谷味酸”以下至“走肾”,文法与此不同,而义意相类。
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水谷化为津液,清气犹如雾露,名营卫,行脉内外,无所滞碍,故曰大通。其沉浊者,名为糟粕。泌别汁入于膀胱,故曰以次传下也。粕,颇洛反。
平按:《甲乙经》“谷气”下有“营卫俱行”四字;“糟粕”上无“化”字。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因前营卫大通之言,故问营卫所行。
平按:《甲乙经》“之行”作“俱行”。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既五脏,别出两行于营卫之道。
精微,津液也。津液资五脏已,卫气出胃上口,营气出于中焦之后,故曰两行道也。
平按:“既”《灵枢》、《甲乙经》均作“溉”。“行”上,《甲乙经》有“焦”字。
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咙,故呼则出,吸则入。
搏,谤各反,聚也。谷化为气,计有四道:精微营卫,以为二道;化为糟粕及浊气并尿,其与精下传,复为一道;搏而不行,积于胸中,名气海,以为呼吸,复为一道,合为四道也。
平按:《甲乙经》“命曰”作“名曰”。《灵枢》“咙”作“咽”。
天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天之精气,则气海中气也。气海之中,谷之精气,随呼吸出入也。人之呼也,谷之精气三分出已,及其吸也,一分还入,即须资食,充其肠胃之虚,以接不还之气。若半日不食,则肠胃渐虚,谷气衰也。一日不食,肠胃大虚,谷气少也。七日不食,肠胃虚竭,谷气皆尽,遂命终也。
平按:“天之精气”《灵枢》、《甲乙经》作“天地之精气”。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之。
充虚接气,内谷为宝,故因其问,请尽言之。
五谷:
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药也;用充饥虚,即为食也。故但是入口资身之物,例皆若是。此谷、畜、果、菜等二十物,乃是五行五性之味,脏腑血气之本也,充虚接气,莫大于兹,奉性养生,不可斯须离也。黄帝并依五行相配、相克、相生,各入脏腑,以为和性之道也。案神农及名医《本草》,左右不同,各依其本具录注之,冀其学者量而取用也。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易激综合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慢性胰腺炎;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大肠息肉;肛裂;肛瘘;内外痔;同时擅长给患者提供胃肠道如何保养等。
擅长领域:开设中医肾病专科 ,主要使用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各类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疾患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并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慢支炎、胃脘痛,抑郁证等内科疾病。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