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国医堂医院

苏州肿瘤医院、苏州中医医院、苏州中医专科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苏州国医堂医院 > 正文

痴呆老人记不住家?苏州国医堂陆小青:以中医辨证守护记忆微光

2025-11-17 09:43:14 苏州国医堂医院

在上海中医院与苏州国医堂的诊室里,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子女搀扶着鬓发斑白的老人坐下,老人盯着医生的白大褂发愣,突然拽住女儿的衣角:“你是谁?我怎么在这儿?”家属红着眼眶递上病历:“医生,我爸连我名字都忘了,刚烧的水壶还搁在煤气灶上……”这时,一位目光温润的女医者总会轻轻握住老人的手,放缓语速问:“您记得今天吃了什么吗?早上有没有出去晒晒太阳?”待家属补充完病情,她又仔细查看舌苔、搭脉,随后在病历本上写下调理思路。她便是陆小青,上海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苏州国医堂便民工作室专家,也是沪上中医脑病领域备受信赖的痴呆调理专家。从医多年,她深耕中医脑病诊疗,在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记忆障碍的延缓与功能维护上积累了独特经验,成为众多被“记忆流失”困扰的家庭心中“留住时光的引路人”。

陆小青的医学路始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扎实的理论功底为临床打下了坚实基础。她曾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与西医神经病学的教学骨干,担任过上海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教学主任,还参与多项上海市级脑病课题研究,学术积累深厚。作为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神经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理事,她始终关注中医脑病与现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结合——既遵循传统“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的认知,又结合现代医学对痴呆“神经退行、代谢异常”的研究,探索更贴合国人的调理路径。此外,她还是静安区现代中医师承培养项目的带教老师,把多年总结的“辨虚实、养脑髓”经验传给后辈,助力中医脑病事业的传承。

痴呆在中医学中被视为“髓海不足”“痰瘀阻窍”或“心脾两虚”的外在表现。陆小青认为,调理的核心是“固本培元、通窍醒神”——有的患者因年老体衰、肾精亏虚,表现为记忆减退、腰膝酸软,需补肾填髓、益脑安神;有的是气血不足,脑失所养,出现神疲乏力、反应迟钝,需补气养血、充养脑髓;还有的是痰瘀内阻,蒙蔽清窍,导致性情改变、言语混乱,需化痰祛瘀、开窍醒脑。临床中,她从不是“只看症状”,而是先了解患者的整体状态:是不是长期失眠耗伤气血?是不是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再结合舌苔的润燥、脉象的强弱,判断具体的证型。针对不同情况,她会调整中药的调理方向:肾精不足的就侧重填精益髓,让脑髓得以滋养;气血亏虚的就补养气血,让脑窍得养。除了中药,她还会指导家属参与调理——比如陪患者做简单的记忆游戏、鼓励适度散步促进气血运行,或是提醒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痰湿加重。对病程较长的患者,她还会用冬令膏方慢慢调补,像给身体“蓄能”,延缓脑功能衰退的脚步。

在患者家属眼中,陆小青是“能让老人多记点事儿”的好医生。有位75岁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近一年连子女名字都记不全,总在深夜起床翻找东西,家属被折腾得身心俱疲。辨证为肾精亏虚、痰浊内阻后,陆小青调整了中药方案,还教家属每天陪老人读旧照片、认家门。半年后,老人不仅能叫出孙子的名字,还能说出“这是我家阳台”;还有位62岁的女性患者,因脑梗后出现记忆障碍,刚说的话转眼就忘,甚至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调理一年后,她不仅能记住日常安排,还能帮着摘菜、叠衣服。许多家属说,陆医生不仅治老人的病,更安抚了家属的焦虑——“至少现在,老人还能和我们说说话,家里又有了烟火气”。这些细微的改变,正是对她医术温暖的印证。

从医多年,陆小青始终想着“让痴呆患者多保留一点生活能力,让家属少些无助”。现在,她在苏州国医堂便民工作室继续坐诊,用中医的智慧帮患者固护脑髓、调理气血,让更多被记忆流失困扰的家庭重拾希望。她常说:“中医治痴呆,不是要逆转时光,而是让衰退慢一点、再慢一点——能多认个人,多记件事,日子就有温度。”这份初心,让她在沪苏两地的患者中攒下了好口碑,也让每一位走进诊室的家庭,都能带着对未来的期待离开,终收获记忆的守护与心灵的慰藉。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相关文章
医院科室
友情链接
纠正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