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国医堂医院

苏州肿瘤医院、苏州中医医院、苏州中医专科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苏州国医堂医院 > 正文

近四十年深耕脑病,陆小青:辨证施治让脑梗患者重拾生活信心

2025-11-14 10:03:22 苏州国医堂医院

在上海中医院与苏州国医堂的诊室里,常有脑梗后遗症患者在家人的搀扶下前来——他们攥着复查的CT片,声音里带着掩不住的焦虑:“医生,我右边身子还是没力气,走路总打晃”“说话还是含糊,想跟孙子说‘想吃糖’都讲不清”。这时,一位目光温和的女医者总会先轻轻扶住患者的肩膀,待其坐定后慢慢询问:“吃饭香吗?晚上睡觉会不会总醒?有没有觉得手脚越来越麻?”语气温柔却透着专业,随后结合舌苔、脉象给出调理思路。她便是陆小青,上海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苏州国医堂便民工作室专家,也是沪上中医脑病领域备受认可的脑梗后遗症调理专家。从医多年,她深耕中医脑病诊疗,在脑梗及中风后遗症的功能恢复上积累了独特经验,成为众多被“肢体不利”“言语障碍”困扰患者心中的“生活重建引路人”。

陆小青的医学路始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扎实的理论功底为临床打下了坚实基础。她曾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与西医神经病学的教学骨干,担任过上海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教学主任,还参与多项上海市级脑病课题研究,学术积累深厚。作为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神经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理事,她始终关注中医脑病与现代神经科学的融合——既保留传统“气血经络”的核心逻辑,又结合现代医学对脑梗后遗症“神经损伤、循环障碍”的认知,探索更贴合国人的调理路径。此外,她还是静安区现代中医师承培养项目的带教老师,把多年总结的“辨虚实、通经络”经验传给后辈,助力中医脑病事业的薪火相传。

脑梗后的后遗症,如肢体麻木、言语謇涩、行走不稳,在中医看来多与“气血失和、脉络不通”或“正气亏虚、筋脉失养”相关。陆小青认为,调理的关键是“辨证求因、对症施治”——有的患者因肝阳上亢引发中风,后遗症表现为肢体拘紧、面红易怒,需平肝潜阳、息风通络;有的是气虚血瘀,气血推不动脉络,导致手脚乏力、说话含糊,需补气活血、化瘀通脉;还有的是痰湿阻滞,痰浊堵了经络,出现口角歪斜、反应迟钝,需化痰祛湿、开窍醒神。临床中,她从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先摸清楚患者的整体状态:是不是长期卧床导致脾胃弱了、吃饭不香?是不是气血不足引发了失眠多梦?再结合舌苔的薄厚、脉象的弦滑或沉细,判断具体的证型。针对不同情况,她会调整中药的调理方向:气虚血瘀的就侧重补气血、通脉络,让气血能“流到”肢端;痰湿阻络的就化痰湿、调气机,让经络不再“堵着”。除了中药,她还会指导患者做简单的康复训练——比如每天慢慢抬几次胳膊、练几句短话,或者提醒家人帮着按摩肢体促进气血运行。对病程较长的患者,她还会用冬令膏方慢慢滋养,像给身体“添把慢火”,巩固气血、修复损伤。

在患者眼里,陆小青是“能让脑梗患者重新‘活’过来”的好医生。有位70岁的脑梗患者,术后一年还只能坐轮椅,子女带着他找陆小青时,他连翻身都需要人。辨证为气虚血瘀后,陆小青调整了中药方案,还教家属帮他做肢体按摩。三个月后,老人居然能扶着助行器走几步,右手也能拿勺子自己吃饭了;还有位55岁的女性,脑梗后言语謇涩,连女儿的名字都叫不利索,调理半年后,不仅能清晰说话,还能做些叠衣服、洗碗的家务。很多患者说,陆医生不是只开药,而是帮他们“找回生活的劲儿”——以前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现在能帮着做点事,心情都敞亮了。这些真实的改变,正是对她医术朴素的肯定。

从医多年,陆小青始终想着“让脑梗患者能多一点自理,多一点生活的尊严”。现在,她在苏州国医堂便民工作室继续坐诊,用中医的智慧帮患者疏通气血、调理经络,让更多被后遗症困住的人重新看见生活的希望。她常说:“中医治脑梗,不是要把后遗症一下子去掉,而是让身体慢慢找回平衡——能自己吃饭、走路、说话,哪怕慢一点,也是好的。”这份初心,让她在沪苏两地的患者中攒下了好口碑,也让每一位走进诊室的患者,都能带着对未来的期待离开,收获身体的康复与心灵的踏实。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相关文章
医院科室
友情链接
纠正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