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

哈尔滨心脑血管医院、哈尔滨心脑病医院

医保定点医院特色医院心血管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 > 正文

「热点通知」:哈尔滨看心脑血管医院排名—【哈尔滨龙江心脑血管名医】口碑高

2025-09-27 09:20:22 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

  秋冬心脑血管防护全指南:警惕 “隐形风暴”,守护生命健康

  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1.哈尔滨市心脑血管医院,2.哈尔滨治疗心脑血管病医院哪家好,3.哈尔滨心脑血管医院在哪里.秋冬季节气温骤降,对心脑血管的考验远超 “添衣保暖” 的表层需求。尤其对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而言,低温如同一场 “隐形风暴”,可能诱发心梗、脑梗等致命风险。这份指南从风险机制、高危人群、预警信号、防护措施到风险测试,全方位帮你筑牢心脑血管 “安全防线”。

  一、低温为何成为心脑血管 “隐形杀手”?

  很多人误以为天冷只需应对 “着凉”,却忽略了低温对血管和血液循环的深层影响:

  血管收缩,血压飙升:冷空气刺激下,人体血管会反射性收缩,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随之升高,心脏需要更用力泵血,负担显著加重。

  血液黏稠,血栓易形成:低温会使血液流速减慢、黏稠度上升,血小板更易聚集,在血管内形成血栓,一旦堵塞心脑血管,就可能引发心梗、脑梗。

  数据警示: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超 400 万,冬季是绝.对高发期,尤其是清晨(血压 “晨峰” 期)和夜晚(体温低、活动量少),风险更高。

  二、这几类人,是秋冬心脑血管 “高危人群”

  并非所有人都会受低温 “重点攻击”,但以下人群需时刻警惕,做好防护:

  高血压患者:血压本身控制不稳定,遇冷后血管收缩会导致血压剧烈波动,增加血管破裂、中风风险。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本就存在狭窄,寒冷会进一步减少心肌供血,加重心肌缺氧,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弹性差、微循环障碍,低温下更难适应血流变化,血栓风险陡增。

  有中风 / 心梗病史者:血管基础条件较弱,冬季复发风险比其他季节高 30% 以上,需严防病情反复。

  若你或家人属于上述人群,务必将 “保暖 + 监测” 列为秋冬日常重点。

  三、出现这 3 种表现,可能是心脑血管 “危险信号”

  心脑血管事件并非都 “来势汹汹”,很多时候以隐匿症状出现,一旦忽视可能延误救治。发现以下情况,千万别硬扛,需尽快就医:

  1. 清晨头晕、肢体麻木:脑梗的 “预警信号”

  清晨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段,若起床时突然头晕、眼花、手脚发麻(尤其是单侧肢体),或短暂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俗称 “小中风”。

  别因 “几分钟就缓解” 而轻视:研究表明,15%~30% 的 TIA 患者会在 3 个月内发展为脑卒中(脑梗),出现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

  2. 胸闷胸痛(或非典型不适):心梗的 “紧急提示”

  天冷时若出现胸口发闷,尤其爬楼梯、快走后加重,或疼痛固定在胸骨后、心前区,伴随出汗、乏力、恶心,需警惕心绞痛甚至心梗。

  特别注意: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可能无典型胸痛,而是表现为胃胀、肩背痛、牙痛—— 若这类不适感持续超 5 分钟未缓解,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切勿自行走动。

  3. 夜间多尿、下肢水肿:心衰的 “早期信号”

  别把 “夜里频繁起夜” 归为 “衰老正常现象”:若近期夜尿次数突然增多(如每晚超 2 次),同时伴随脚踝肿胀(按压有凹陷)、体重快速增加(1 周内超 2 公斤),可能不是肾脏问题,而是心力衰竭的早期表现。

  原理: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血液回流受阻,液体在体内潴留,就会出现浮肿和夜尿增多,需及时做心脏功能检查。

  四、做好 5 件事,让心脑血管 “安全过冬”

  风险可防,关键在于科学防护。秋冬季节坚持以下 5 点,能大幅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概率:

  1. 适应性保暖:拒绝 “忽冷忽热”

  穿衣遵循 “洋葱式穿法”(内层透气、中层保暖、外层防风),方便根据室内外温差调整;

  重点保护头颈、手脚:出门戴帽子、围巾、手套,避免冷风直接刺激颈部血管(颈部受凉易引发血压骤升);

  室内温度保持 18~22℃,避免频繁进出温差大的环境(如从暖气房突然到室外)。

  2. 监测 + 服药:稳住基础指标

  高血压患者:每天早晚各测 1 次血压(晨起空腹、服药前,睡前),记录数值变化,若连续 3 天血压超 140/90mmHg,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糖尿病患者:每周监测 3~4 次空腹及餐后 2 小时血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核心原则:不自行减药、停药—— 很多人觉得 “天冷没不舒服就不用吃药”,实则停药会导致指标反弹,风险更高。

  3. 规律作息:别让熬夜 “耗损” 血管

  睡眠不足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加重心脑血管负担。建议:

  每天保证 7~8 小时睡眠,尽量 23 点前入睡(23 点后是血管修复的关键时段);

  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屏幕,避免熬夜刷手机、工作。

  4. 清淡饮食:减少血管 “负担”

  控盐:每日盐摄入不超 5 克,少吃腌制品、酱菜、加工肉(如香肠、培根);

  控脂:减少红肉(猪、牛、羊肉)摄入,多吃白肉(鱼、鸡胸肉)和豆制品,避免油炸、肥肉;

  补水:每天喝 1500~2000ml 温水(少量多次),降低血液黏稠度;

  多吃蔬果:补充维生素 C、膳食纤维(如菠菜、苹果、橙子),帮助保护血管内皮。

  5. 平稳情绪:避免 “情绪激动” 诱发风险

  情绪剧烈波动(如生气、焦虑、紧张)会导致血压骤升、心率加快,可能诱发血管痉挛、血栓脱落。建议:

  遇到压力时,通过散步(室内外均可,避免冷风直吹)、听舒缓音乐、和家人聊天缓解;

  若长期情绪低落、焦虑,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别让负面情绪 “伤害” 血管。

  五、1 个简单测试,评估心脑血管风险

  想快速知道自己近期心脑血管风险?试试三甲医院推荐的 “6 分钟步行测试”,在家就能做:

  准备:找一段平坦的 30 米距离(如客厅、走廊),标记起点和终点;

  测试:在 6 分钟内,以自己平时走路的速度来回走,记录蕞终走的总距离;

  结果判断:

  >550 米:心肺功能良好,心脑血管风险低;

  450~550 米:需关注是否有胸闷、气短等不适,建议定期体检;

  150~450 米:风险较高,可能存在血管狭窄或心功能下降,尽快就医做进一步检查(如心电图、颈动脉超声);

  <150 米:高度怀疑心力衰竭,必须立即去医院排查。

  结语:秋冬护心脑,“麻烦” 一点更安全

  秋冬虽有落叶、初雪的美好,却是心脑血管 “蕞难熬的季节”。如果你家有老人,或自己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病,请记住:

  别嫌 “频繁测血压” 麻烦,比麻烦更可怕的是延误救治;

  别觉得 “穿得多显臃肿”,保暖是守护血管的第.一道防线;

  别忽视 “小不适”,很多致命风险都从 “不在意” 开始。

  天冷了,愿你穿暖衣、护好心,平安度过这个秋冬。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相关文章
医院科室
友情链接
纠正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