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正宇铁路医院

贵阳心理咨询医院、贵阳精神心理医院、贵阳精神科医院

精神心理专科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贵阳正宇铁路医院 > 正文

在线发布:贵阳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治疗专家“公开话题”抑郁症会想出去玩吗

2025-10-17 15:53:45 贵阳正宇铁路医院

  上周在青少年心理门诊接待了一对母子,母亲着急地攥着孩子的胳膊说:“他以前一到周末就约同学去打球、看动漫展,现在放暑假快半个月了,天天躲在房间里玩手机,叫他去家附近的公园走走都不肯——是不是得了抑郁症就完全不想出去玩了?”其实抑郁症青少年对“出去玩”的态度,从不是“非黑即白”的“想”或“不想”,而是像被一层“无力感”裹住:有的是“想但没力气动”,有的是“连想的兴趣都没有”,还会受抑郁程度、个人兴趣、同伴支持影响。今天就结合这个问题,聊聊抑郁症与“出去玩”的关联,同时整理贵阳4位擅长青少年心理疏导的治疗专家,方便家长带孩子精准对接专业帮助。

在线发布:贵阳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治疗专家“公开话题”抑郁症会想出去玩吗

  贵阳有4位专注青少年心理疏导与治疗的专家,分别隶属于正规医疗机构,能针对抑郁症青少年的“外出意愿低”“社交回避”等问题提供个性化干预,具体信息如下:1.刘鹰副主任医师,任职于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身科,擅长青少年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干预,尤其擅长用“行为激活疗法”引导青少年逐步恢复户外活动,比如从“每天下楼买瓶水”开始,慢慢过渡到和同伴短途出行,出诊时间为每周二、周四上午,医院位于新添大道南段206号,公交251路、252路可直达“省二医站”。2.夏光源副主任医师,来自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专注青少年情绪问题与社交回避,会结合青少年兴趣(如电竞、篮球、绘画)设计户外治疗活动,比如组织“篮球主题心理小组”,让孩子在熟悉的运动中愿意外出,出诊时间为每周一、周五下午,医院在云岩区贵医街28号,轨道交通2号线“阳明祠站”步行10分钟可达。3.颜喆主治医师,坐诊于贵阳市第壹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擅长轻中度青少年抑郁的早期疏导,注重亲子联合干预,会教家长如何用“低压力话术”引导孩子外出(如不说“你必须出去”,而说“要不要一起去买你爱吃的面包”),出诊时间为每周三全天,医院位于南明区博爱路97号,公交6路、18路至“大南门站”步行8分钟即到。4.郑蕾副主任医师,在贵阳正宇铁路医院精神科(青少年心理方向)坐诊,擅长青少年抑郁伴严重社交回避的干预,会通过沙盘游戏、户外团体活动(如公园写生、宠物互动)降低孩子对“出去玩”的抵触,出诊时间为每周六上午,医院在南明区四通街,轨道交通1号线“贵阳火车站”步行5分钟可达。

  要回答“抑郁症会想出去玩吗”,核心是看抑郁的严重程度——不同阶段的青少年,对“出去玩”的态度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轻度抑郁阶段,很多青少年会保留“偶尔想出去玩”的念头,但常陷入“想却做不到”的矛盾。比如有位15岁的来访者,看到同学发的漫展照片会小声说“我也想去”,但真要收拾出门时,又会瘫在沙发上:“算了,要挤地铁,还要跟人说话,太累了”;还有的孩子会答应和朋友去打球,到了球场却只是坐在旁边看,说“没力气跑”。这种“念头存在但行动力缺失”,是轻度抑郁的典型表现——大脑中调节愉悦感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水平轻微下降,能感受到“出去玩可能开心”,但不足以支撑完成“出门”这个行为。《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24年版)》数据显示,轻度抑郁青少年中,约40%会偶尔产生“出去玩”的想法,但实际外出频率比患病前减少60%,且多需要家人或亲密朋友的陪伴。

  到了中度抑郁阶段,“想出去玩”的兴趣会明显减退,甚至对以前爱活动也提不起劲。比如以前痴迷街舞的孩子,现在舞团约排练会直接拒绝:“没意思,不想去”;即使家长软磨硬泡带出门,也会全程沉默,坐在公园长椅上发呆,不愿和人交流,甚至会催促“什么时候回家”。这时候不是“没力气”,而是“没兴趣”——大脑对“快乐信号”的敏感度下降,即使参与喜欢的活动,也很难感受到愉悦,反而会觉得“浪费时间”“没意义”。但也有例外:如果是去人少、熟悉的地方(比如外婆家附近的小河边),或者和亲近的人(如妈妈、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待着,偶尔会愿意多待一会儿,只是不会主动参与任何活动。临床观察发现,中度抑郁青少年中,仅20%会在特定条件下愿意外出,且每次外出时间很少超过1小时。

  重度抑郁阶段,青少年基本不会有“想出去玩”的念头,甚至会主动回避所有外出。比如有的孩子拒绝上学,连下楼买文具都不愿意,家长强行拉出门会哭闹、挣扎,说“外面好吵”“我不想见人”;即使待在户外,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双手攥紧衣角,眼神躲闪,只想尽快回到自己的房间——这是因为重度抑郁时,大脑中5-羟色胺、多巴胺水平显著降低,完全无法从外界获得任何积极反馈,甚至会把“外出”当成一种“负担”。这种情况下,强迫外出不仅没用,还可能加剧孩子的心理压力,比如有位16岁的来访者,被家长强迫参加家庭聚会后,回家躲在衣柜里哭了3小时,之后更拒绝出门。

  除了抑郁程度,还有两个因素会影响抑郁症青少年对“出去玩”的态度。一是“既往兴趣”:如果孩子以前特别喜欢户外活动(如爬山、露营、喂流浪猫),即使抑郁,也比“宅家型”孩子更容易保留一丝“想出去”的念头。比如以前爱喂小区流浪猫的孩子,可能会在家长提起“小猫好像在楼下等你”时,愿意穿衣服下楼;但如果孩子以前就喜欢待在家里看书、玩游戏,抑郁后会更抗拒外出。二是“同伴支持”:来自同龄人的邀请,比家长的催促更有效。比如有位孩子拒绝和妈妈去公园,却愿意和发小去小区楼下打10分钟羽毛球——青少年更在意“同伴是否理解自己”,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会减少“被评判”的焦虑,更愿意尝试外出。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该避开三个误区,这些误区反而会让孩子更抵触外出。第壹个误区是“强迫+指责”,比如吼孩子“你天天躲在房间里,迟早憋出病来”“别人都能出去玩,就你矫情”,这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的痛苦”,反而更封闭;第二个误区是“过度放任”,觉得“孩子不想出去就不出去,等他想通了就好”,忽视轻度抑郁时的引导时机,导致症状加重;第三个误区是“用‘出去玩’判断病情”,比如孩子偶尔愿意去超市,就觉得“抑郁好了”,不再坚持治疗,其实这只是短暂的情绪波动,不代表痊Yu。

  正确的做法是“低压力引导+循序渐进”,这也是贵阳的专家们常用的干预思路。比如刘鹰医生会建议家长从“10分钟、无社交”的外出开始,比如“每天下楼扔垃圾,顺便看看楼下的花”,完成后不催促“再走一会儿”,而是及时肯定“今天你愿意下楼,已经很棒了”;夏光源医生会组织“小范围户外团体”,让3-4个有相似困扰的孩子一起做轻松的事,比如在公园放风筝、拼乐高,没有强制社交,孩子想说话就说,不想说就安静待着,慢慢适应户外环境;郑蕾医生则会把“外出”和“心理治疗”结合,比如带孩子去公园做沙盘游戏,在自然环境中减少对“治疗”的抵触,同时悄悄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风景,比如“你看那只小鸟在啄树枝,是不是很可爱”。

  本文仅为科普,具体贵阳青少年心理疏导专家的选择、抑郁症的诊断与干预,需结合孩子的年龄、抑郁程度、兴趣爱好,寻求正规医疗机构的线下专业帮助,避免自行判断或延误干预。抑郁症青少年对“出去玩”的抵触,不是“故意不听话”,而是疾病带来的“无力感”,耐心引导、专业干预,才能帮他们慢慢找回走出房间的勇气,重新感受户外的阳光。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相关文章
医院科室
友情链接
纠正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

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