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针法与灸法,两者各有其适应证。在外科方面,古代多采用灸法,但近年来针法较灸法应用广泛,很多疾病均可配合针刺治疗而提高临床疗效。灸法是用药物在患处燃烧,借着药力、火力的温暖作用,可以和阳祛寒、活血散瘀、疏通经络、拔引郁毒。如此则肿疡未成者易于消散,既成者易于溃脓,既溃者易于生肌收口。(#画中画广告#) 适应证:针刺适用于瘰疬、乳痈、乳癖、湿疮、瘾疹、蛇串疮、脱疽、内痔术后疼痛、排尿困难等。灸法适...
查看全文>> 标签:外科治法中医外科学中医教材总论书籍教材中医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使邪从汗解的一种治法。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汗之则疮已”之意。具体应用时,当分辨风热、风寒,法分辛凉解表与辛温解表。(#画中画广告#) 方剂举例辛凉解表方,如牛蒡解肌汤、银翘散;辛温解表方,如荆防败毒散、万灵丹。常用药物辛凉解表药,如薄荷、桑叶、蝉衣、牛蒡子、连翘等;辛温解表药,如荆芥、防风、麻黄、桂枝、生姜等。适应证辛凉解表用于外感风热证,疮疡掀红肿痛,或咽喉疼痛,或皮肤间出现...
查看全文>> 标签:外科治法中医外科学中医教材总论书籍教材相关文章中医手足十二经脉有气血多少之分,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画中画广告#) 临床根据疮疡所发部位和经络的不同,可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治法或一些引经药物。凡外疡发于多血少气之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
查看全文>> 标签:外科诊法中医外科学中医教材总论书籍教材中医对手部和面部疮疡辨有脓无脓时,应注意患部是否用碘酒涂搽,因用后皮肤起空壳,不能误认为内有脓液,应仔细按之看有无波动感。辨脓的有无,;可结合各病的发病日期,如痈一般化脓为7天,暑湿流注重4天,手足疗疮约10天左右,乳痈约为10天,流痰需6个月至1年以上。但应注意,如用抗生素治疗后不能消散者,化脓的时间则均可延迟。股四头肌处的肿疡,按之似有波动感,但此处的验脓必须在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的方向,或取脓肿...
查看全文>> 标签:外科诊法中医外科学中医教材总论书籍教材中医1.肿疡作痒(#画中画广告#) 一般较为少见,如有头疽、疗疮初起,局部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犹未化之时,可有作痒的感觉,这是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疫疔,只痒不痛,而病情更为严重。又如乳痈等,经治疗后局部根脚收束,肿痛已减,余块未消之时,也有痒的感觉,这是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有消散之趋势。2.溃疡作痒如痈疽溃后,肿痛渐消,忽然患部感觉灼热奇痒,常由于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
查看全文>> 标签:外科诊法中医外科学中医教材总论书籍教材中医1.刺痛(#画中画广告#) 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如蛇串疮。2.灼痛痛而有灼热感,病变多在肌肤,如疖、有头疽、颜面疗疮、丹毒等。3.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如肛裂、手足皲裂较深者。4.钝痛疼痛滞钝,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如流痰、附骨疽转人慢性阶段者。5.酸痛又酸又痛,病变多在关节,如流痰。6.抽掣痛除痛时有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传导于邻近部位,如乳岩、石瘿、失荣的晚期。7.啄痛痛如鸡啄,并伴有...
查看全文>> 标签:外科诊法中医外科学中医教材总论书籍教材中医即观察患者的外形体态。如肥胖者多痰,瘦者多火。患者行路脚跛者,多为下肢筋骨关节有病;驼背者,多为脊椎有病。若颈项强硬不能转侧者,提示颈项部有病变,如有头疽、颈痈。若患者以手托下颌,而呈颈缩俯形之态,多为颈椎流痰。妇女手托乳房缓慢而行者,多为乳痈。其他如脸若狮面,眉毛脱落者,是麻风。总之,形态异常能提示病变的所在,有助于诊断。
查看全文>> 标签:外科诊法中医外科学中医教材总论书籍教材中医情志是指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故又称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生理活动的范围,不会致病;相反,由于长期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可使体内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外科疾病。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生火;肝郁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以致气郁、火郁、痰湿阻于经络,气血凝滞,结聚成块,形成瘰疬。又如肝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分泌...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外科学中医教材总论书籍教材中医痔痔有峙突的意思,凡肛门和耳、鼻孔窍等处,有小肉突起者,皆谓之痔。《医学纲目》说:“如大泽之中有小山突出为痔。在人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皆曰痔,不独生于肛门边。”生于鼻腔内的称鼻痔(鼻息肉),生于耳道内的称耳痔(耳道息肉),生于肛门齿线上的称内痔。此外,尚有以病变形态而命名的,如葡萄痔(属血栓外痔一类)、珊瑚痔、樱桃痔(属直肠息肉一类)等。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较为多见,故归属在肛门病类。(#画中画广...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外科学中医教材总论书籍教材中医历代中医外科著作颇多,各家所载外科疾病的病名,由于地区不同,方言各异,致使病名不统一,同一性质的疾病因所患部位、阶段、形态等不同而有几个病名,有时一个病名又包括多种性质的疾病。外科疾病名目虽然繁多,但从它的命名依据来看,一般是根据疾病的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是否传染等命名,有一定规律可循。(#画中画广告#) 以部位命名者,如颈痈、脐痈、颧疗、乳痈、背疽、...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外科学中医教材总论书籍教材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