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标签:痿证
相关标签:痿证治疗中医教材书籍针灸学
  • 中医治疗皮肌炎的理念 2009-11-27风湿科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属于中医学的“肌痹”和“痿证”范畴。主要病理机制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使机体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化失其正”,出现痰、湿、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病理产物郁久生毒,毒邪阻络。根据以上认识确立温阳治其本,解毒祛邪通络治其标的治疗原则。

    查看全文>> 标签:肌痹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治疗用药
  • 怎缓解小儿麻痹后遗症? 2009-11-10儿科

    中医学把本病归属“痿证”范畴。痿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萎软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的病症。认为主要由风、寒、湿邪侵入肺胃二经,使气血流通不畅,筋肉脉络失于濡养所致。或因久病肝肾亏损,则见筋骨肌肉萎缩,甚至畸形。临床表现为:病初可有发热、头痛、多汗、全身不适、便秘或腹泻等症。一般在热退后,则出现不规则、不对称的肌体瘫痪,常见于四肢,以下肢瘫痪最多。大多数病儿在一年内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一年后仍无恢复者则...

    查看全文>> 标签:便秘腹泻脊髓灰质炎便秘腹泻预防保健
  • 《正体类要》看骨性关节炎 2009-7-5骨科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骨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关节退行性改变的一种,在中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目前其病变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就中医而言,属于中医“骨痹”“痿证”范畴,主要从汤剂内服、药液外洗、药膏外敷、针灸穴注、离子导入、推拿理疗等方面进行治疗,对于早期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

    查看全文>> 标签:正体类要中医骨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用药
  • 小儿麻痹症 试试针灸疗法 2009-6-20儿科

    小儿麻痹症又称小儿痿证,是感受时邪疫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早期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肢痛等类似外感的表现,继而出现肢体瘫痪,后期可见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症。

    查看全文>> 标签:病因小儿麻痹症针灸感染治疗用药病因
  • 按摩缓解小儿麻痹后遗症 2009-6-18儿科

    中医学把本病归属“痿证”范畴。痿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萎软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的病症。认为主要由风、寒、湿邪侵入肺胃二经,使气血流通不畅,筋肉脉络失于濡养所致。或因久病肝肾亏损,则见筋骨肌肉萎缩,甚至畸形。

    查看全文>> 标签:护理按摩小儿麻痹后遗症按摩护理
  • 中医可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2008-1-3糖尿病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多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变可累及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早期糖尿病患者即可并发神经病变,常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周围神经受损害的症状。并发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在发病时极其痛苦。根据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患者的临床表现,按照中医的分类可将其归入由消渴病(即糖尿病)并发的痹证、痿证或麻木等范畴。

    查看全文>> 标签:糖尿病中医病变中医糖尿病治疗用药
  • 痿病 现代研究 2007-9-5中医

    1.辨证论治张氏辨证论治多发性神经根炎20例,肺热型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湿热型用加味四妙汤加减;寒湿型,一般用羌活胜湿汤加减,初期用麻黄加术汤加川乌、草乌,中焦寒湿改用附子理中汤;脾虚型用清暑益气汤加减;肾虚型用痿证方(熟地、寄生、山萸肉、玄参、石斛、川断、沙参、麦冬、五味子)加减。均日1剂水煎服,15剂为1疗程,一般3个疗程。结果: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1例[陕西中医19n;15(11...

    查看全文>> 标签:痿病经络肢体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痿病 2007-9-5中医

    痿病系指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痿者萎也,枯萎之义,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弱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因多发生在下肢,故又有“痿蹙”之称。(#画中画广告#)《内经》有许多篇章对痿病进行了讨论,《素问·痿论》还作了专门论述。病因病机方面,主张“肺热叶焦”,筋脉失润;“湿热不攘”,筋...

    查看全文>> 标签:痿病经络肢体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痿证 2007-8-26中医

    痿证,是指肢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小儿麻痹后遗症、早期急性脊髓炎、重症肌无力、癔病瘫及周期性瘫痪等。(#画中画广告#)1.主证:四肢筋肉弛缓无力,失去运动功能。初起多有发热。继则上或下肢,偏左或偏右,痿软无力;重者下肢完全不能运动肌肉日渐瘦削,但无疼痛症状。(1)肺热;兼有发热、咳嗽、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细数。(2)湿热:兼有身重、小便混浊、胸闷...

    查看全文>> 标签:痿证治疗中医中医教材书籍针灸学教材中医治疗
  • 第三节 局部汗 2007-8-23中医

    头汗:指患者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亦叫“但头汗出,头汗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逼津外泄;或病危虚阳浮越于上所致。(#画中画广告#)半身汗:指半侧身体有汗,或半侧身体经常无汗,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可见于中风先兆、中风证、痿证、截瘫等病。多因患侧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调所致。手足汗:指手心、足心出汗较多。多因热邪郁于内或阴虚阳亢,逼津外出而达于四肢所致。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中医诊断学中医教材书籍教材问诊四诊中医
39健康网 - 中国第一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1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