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标签:膻中
相关标签:按摩除秋燥膻中穴按摩乳腺增生
  • 郁病 心神惑乱 2007-9-4中医

    症状: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脉弦。(#画中画广告#) 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将此种证候称为“脏躁”。治 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方药:甘麦大枣汤。方中甘草甘润缓急;小麦味甘微寒,补益心气;大枣益脾养血。血虚生风而见手足蠕...

    查看全文>> 标签:郁痛气血津液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胸痹心痛 诊断 2007-8-28中医

    1.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灼痛、绞痛、刺痛或隐痛、含糊不清的不适感等,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卅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常兼心悸。(#画中画广告#)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查看全文>> 标签:胸痹心痛心脑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胸痹心痛 2007-8-28中医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画中画广告#)胸痹心...

    查看全文>> 标签:胸痹心痛心脑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呕吐(附:呃逆) 2007-8-26中医

    主证:寒客胃脘、时吐清水或稀涎、进食则吐、苔白脉迟、喜暖畏寒、或大便溏薄。热蕴则为多食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口渴、喜寒恶热、便秘脉数苔黄、痰饮蓄,多见胸痞眩晕、呕吐痰涎、或见心悸、苔白脉滑。宿食不消,则见脘腹胀满或疼痛、食入更甚、暧气食臭、便秘矢气、苔厚腻脉滑实。肝气横逆,多见胁痛呕酸、脉弦。胃气虚弱,则呕吐时作。食不甘味,纳少,便溏、神疲、脉弱、苔薄腻。(#画中画广告#)治法: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寒...

    查看全文>> 标签:治疗中医中医教材书籍针灸学教材呕吐中医治疗
  • 哮喘 实证 2007-8-26中医

    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因痰热者多见咯痰粘腻色黄、咯痰不爽、胸中烦满、咳引胸痛,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脉骨数、苔黄腻。(#画中画广告#)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查看全文>> 标签:治疗中医中医教材书籍针灸学教材哮喘中医治疗
  • 第二节 发泡疗法 2007-8-26中医

    用药物敷于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使局部皮肤红、灼、起泡、叫做发泡疗法。具有祛邪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画中画广告#)(一)适应证痹证、黄疸、哮喘、 疟疾、水肿初起等。(二)操作方法1.将中草药(如灵仙叶、毛茛、大蒜等)适量洗净,切碎,捣烂。2.将药物敷于一定部位。一般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坐骨神经痛敷于承山、环跳穴;疟疾敷陶道穴;黄疸敷一侧内关穴(病情发转再敷另一侧);哮喘敷天突或膻中穴。上...

    查看全文>> 标签:发泡疗法刺灸法中医中医教材书籍针灸学教材中医
  • 第四节 解剖标志法 2007-8-24中医

    1.固定标志(#画中画广告#)指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肚脐及各种骨节突起和凹陷部。这些自然标志固定不移,有利于腧穴的定位,如两眉之间取“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等。2.动作标志指必须采取相应的动作才能出现的标志。如张口于耳屏前方凹陷处取“听宫”;握拳于手掌横纹头取“后溪”等。

    查看全文>> 标签:腧穴总论中医中医教材书籍针灸学教材中医
  • 第二节 根结 2007-8-24中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元·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意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灵枢·根结》记载了三阴三阳的根与结。(#画中画广告#)经脉   根(井穴)   结太阳   至阴     命门(目)阳明   厉兑...

    查看全文>> 标签:经络总论中医中医教材书籍针灸学教材中医
  • 第四节 诊脉的部位 2007-8-23中医

    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三部,即人迎《颈侧动脉),寸口,跌阳(足背动脉)。以上两种诊脉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自晋以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但当时这一主张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

    查看全文>> 标签:切诊中医中医诊断学中医教材书籍教材四诊中医
  • 第二节 十二经脉的循行 手少阳三焦经 2007-8-20中医

    1.循行部位: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沿无名指尺侧缘,上过手背,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直上穿过肘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广泛遍属三焦。(#画中画广告#) 2.分支胸中分支:从膻中穴分出,向上走出缺盆,至项后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上走至项部,沿耳后(翳风穴)上行至耳上方,再屈曲向下走向面颊部,至眼眶...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书籍教材中医
39健康网 - 中国第一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1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