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志内伤 2007-9-5中医

    情志是指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故又称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生理活动的范围,不会致病;相反,由于长期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可使体内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外科疾病。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生火;肝郁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以致气郁、火郁、痰湿阻于经络,气血凝滞,结聚成块,形成瘰疬。又如肝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分泌...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中医外科学中医教材总论书籍教材中医
  • 郁病 现代研究 2007-9-4中医

    肝郁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画中画广告#) 肝气郁结是最常见的中医脏腑证候之一,也是肝病发病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十余年来,一些单位对肝郁证进行了实验及临床研究,对进一步探明肝郁证的实质及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军医大学抽取680例内科住院病历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符合肝郁证者计146例,占21.47%。肝郁证分布于许多系统的疾病中,但以内分泌、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疾病为多。在肝郁证组中,有...

    查看全文>> 标签:郁痛气血津液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鼓胀 转归预后 2007-9-3中医

    本病病机以本虚标实为特点,病变极为复杂,概要论之,一般初起多以气滞为主,表现为气滞湿阻证,随着患者体质的变化及失治误治,水湿可从寒化或热化,湿从寒化,则转变为寒湿困脾证;湿从热化,则转变为湿热蕴结证,表现为以实为主;水势壅盛之时,水湿阻气阻血,气滞血瘀益甚,呈现肝脾血瘀证。若经治腹水大减或消失,而病迁延不愈,久则寒水伤阳,或过用寒凉,又可由实为主转变为以虚为主,而成脾肾阳虚之候;热水伤阴,也可由以...

    查看全文>> 标签:鼓胀肝胆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鼓胀 分证论治 气滞湿阻 2007-9-3中医

    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嗳气后稍减,尿量减少,舌白腻,脉弦细。(#画中画广告#)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利水。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方中柴胡、枳壳、芍药、川芎、香附疏肝理气解郁;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健脾利水;桂枝辛温通阳,助膀胱之气化而增强利水乏力;苍术、厚朴、陈皮健脾理气除湿。若苔腻微黄,口干口苦,脉弦数,为气郁化火,可酌加丹皮、栀子;若胁下刺痛不移,面青...

    查看全文>> 标签:鼓胀肝胆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黄疸 寒湿阻遏 2007-9-3中医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右胁疼痛,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画中画广告#)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利胆。方药:茵陈术附汤。方中茵陈除湿利胆退黄,附子、干姜温中散寒,佐以白术、甘草健脾和胃。胁痛或胁下积块者,可加柴胡、丹参、泽兰、郁金、赤芍以疏肝利胆,活血化瘀;便溏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黄疸日久,身倦乏力者加党参、黄芪。

    查看全文>> 标签:肝胆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黄疸中医症状诊断
  • 黄疸 病因病机 2007-9-3中医

    黄疽的病因主要有外感时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弱及肝胆结石、积块瘀阻等,其发病往往是内外因相因为患。(#画中画广告#)1.外感时邪外感湿浊、湿热、疫毒等时邪自口而人,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熏蒸于脾胃,累及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外溢肌肤,上注眼目,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若疫毒较重者,则可伤及营血,内陷心包,发为急黄。2.饮食所伤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

    查看全文>> 标签:肝胆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黄疸中医
  • 痞满 现代研究 2007-9-1中医

    陈氏等将300例萎缩性胃炎的粘膜相分为七类。以“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丝状血管网可见”为基本病变,其对应的临床证候属脾胃虚弱证。若病机转化为以热为主,出现湿热证候或虚中夹实时,则多见胃粘膜充血、肿胀明显,或局部糜烂,胃粘液粘稠等活动性炎症病变。若以寒化为主,转为虚寒或痰湿者,胃镜除见基本病变外,还见胃粘液量多而稀薄。若为阴液亏损,则多见胃粘膜分泌量少,呈龟裂样改变。若为肝胃不和,则多见胆汁返流...

    查看全文>> 标签:痞满脾胃肠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第三节 现代研究 2007-8-26中医

    湿阻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湿阻多见于长夏季节,不独南方,北方亦不少见。李氏对石家庄市各行业共1005人进行整体随机调查,符合湿阻者106人,患病率10。55%。性别、年龄、职业与湿阻无明显关系。病因中,居住潮湿者127例中,患病率达19.69%,明显高于居处向阳干燥者9.23%(p<0.01)。性格急躁忧郁者患病率19.69%,性格平和、豁达者患病率5.24%,二者有非常明显的差异(p<...

    查看全文>> 标签:湿阻外感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第三节 结语 2007-8-26中医

    湿阻是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功能运化障碍的病证。病因以感受外湿为主,受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影响,也与饮食不节有关,病机特点为中焦脾胃为湿所困,临床表现为肢体困重,脘腹满闷,纳食呆顿等为特征。湿邪因体质、治疗等因素有寒化、热化之分,临床寒化者多见。治疗总不离祛湿、运脾为原则,如芳香化湿、苦寒燥湿、淡渗利湿等使湿去脾健,在病情发展出现脾虚之象时,则当以健脾与化湿之剂配合使用,慎用汗下之法,忌用滋腻之晶。...

    查看全文>> 标签:湿阻外感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 第三节 脾虚湿滞 2007-8-26中医

    症状: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胖淡。(#画中画广告#)治法:健脾化湿。方药:香砂六君子汤。本方以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法半夏、陈皮理气化湿;木香、砂仁和胃醒脾。可加葛根、藿香升清化湿。如面浮肢肿者,加黄芪、扁豆、苡仁益气利湿消肿。湿阻病中,尚有部分患者,在盛夏季节,出现心烦口渴,无汗或出汗较少,发热不退,胸闷,纳呆,神疲乏力,舌苔腻,脉数,...

    查看全文>> 标签:湿阻外感病证中医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书籍教材中医
39健康网 - 中国第一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1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